正确答案: B
Ⅱ类切口
题目:患者男性,75岁,因“严重腹痛,恶心伴呕吐”来诊。查体:体温39.3℃。诊断:急性胆囊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选择给药途径的依据有
药物的理化性质
病人的疾病状态
给药方法是否方便易行
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单选题]庆大霉素血药浓度测定的常用方法是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法
解析: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法是庆大霉素血药浓度测定的常用方法,故选D
[多选题]属于阳虚和气虚共证的有( )
舌质淡胖,有齿痕
脉细虚大
自汗懒言
[多选题]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有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减少药物毒性反应
解析:2004年,我过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包括: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度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故选择ABCDE。
[多选题]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抗菌药物有
头孢唑林
庆大霉素
万古霉素
解析:(1)药物主要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明显减少,但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故仍可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应用,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包括红霉素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所阿齐霉素等药,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减退时,药物排泄较慢,但无明显肝毒性发生,因此可谨慎应用,按原治疗量或减量。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在肝内代谢,随胆汁及粪便排出,肝长,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转氨酶的升高和高胆红素血症可能由药物干扰比色测定所致,并非肝毒性反应,故应慎用,并需减量给药。(2)主要经肝或相当量经肝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及代谢减少,导致毒性反应发生。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 、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应用。 (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略升高,如同时有肾功损害时,则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严重肝病时应减量应用,属此类的有脲基青霉素中的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此外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在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抑制维生素K 合成,从而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减少,应予注意。(4)药物主要经肾排泄:肝功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包括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定、亚胺培南等药物,氨曲南、磷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不包括培氟沙星),肝功减退时,选用这类药物最安全。对氨基甙类药物,尽管主要经肾脏排泄,但肝病患者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肝功能减退者应同时注意。 肝功减退者细菌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抗菌药物,避免应用肝毒性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故选择BDE。
[单选题]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时,为防止维生素C氧化,以下采取措施中不属于抗氧化措施的是
100℃15分钟灭菌
解析: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过程中,因维生素C易氧化水解,原辅料的质量,特别是维生素C原料和碳酸氢钠,是影响维生素C注射液的关键。空气中的氧气、溶液pH和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处方中加入抗氧剂(亚硫酸氢钠)、金属离子络合剂及pH调节剂,工艺中采用充惰性气体(二氧化碳)等措施,以提高产品稳定性。
[单选题]寒邪致病,症见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 )
寒性收引,筋脉挛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