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五体之筋

题目: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以下不是心悸病因的是
  • 心阳衰弱

  • 解析:心悸病因: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故正确答案为B。

  • [单选题]黄芪用量特重的方剂是
  • 补阳还五汤


  • [单选题]防治癌病的重要手段是
  •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单选题]患者李某,女性,50岁。心痛迁延不愈,并出现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动则尤甚,下肢浮肿,手足欠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其治法是
  • 温肾化水,振奋心阳


  • [单选题]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的是哪位医家
  • 李东垣

  • 解析:《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企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 [单选题]寒凝厥阴之肝系病,见少腹冷痛及寒疝,可用的方剂的是
  • 暖肝煎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血液病(正高) 超声医学(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正高) 心理治疗主治医师(代码:386) 病案信息技术(师)(代码:213) 中西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耳鼻咽喉科) CDFI医师、技师 乳腺技师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51rsks.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