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黄连、黄柏
题目: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解析: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蛔厥,是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治宜温脏安蛔。重用乌梅为君,是取其味酸能制蛔,先安蛔虫之动扰。蜀椒、细辛为臣,味辛能伏蛔,性温兼可温脏祛寒。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性寒兼能清上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以祛下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顾其正。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方证中,病机与肝郁无关的是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
[单选题]能破血除痹,长于治疗风湿肩臂疼痛的药物是
姜黄
[单选题]消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胡麻
[单选题]正气的强弱主要有关因素是
与精神状态有关
[单选题]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蒜泥灸
解析: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剌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祛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e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单选题]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汗出与否
[单选题]黄疸而有表证者可用
桂枝加黄芪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