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春秋战国至宋代
题目: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是
解析: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答案选B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不宜与乌头同用的药物是
天花粉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出,本题考的是乌头类的配伍用药,如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天花粉为瓜蒌的根,因乌头反瓜蒌,两者合用会增强乌头的毒性,故天花粉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单选题]常用酒炙的药物有
黄连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酒炙中药。酒多用作炙、蒸、煮的辅料,常用酒炙的中药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丹参、川芎、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等。厚朴多姜炙,乳香多醋炙,黄芪、马兜铃多蜜炙。
[单选题]主要负责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检验的是
省级药品检验所
解析:主要负责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检验的是省级药品检验所。主要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是国家药典委员会。核发《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是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
[单选题]根据常见病证论治的理论,咳嗽风寒犯肺证的主要症状是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
解析:D咳嗽风寒犯肺证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单选题]处方名王不留行,调配时应付
清炒品
解析:处方名王不留行,调配时应付清炒品。
[单选题]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的药物是
酒黄连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大黄、黄连、蕲蛇的炮制作用。黄连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和吴茱萸炙。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①酒黄连:引药上行,缓和寒性,善清头目之火;②姜黄连: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③萸黄连:使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多选题]茜草的别名有
茜根
地血
茜草根
活血丹
血见愁
解析:茜草别名:血茜草、血见愁、蒨草、地苏木、活血丹、地血、土丹参、红内消。故此题应选ABCDE。
[单选题]用生姜和白矾炮制的是
姜半夏
解析: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处方用品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①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②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净半夏,用白矾20kg。③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至透心,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1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④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在12以上,至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答案选A
[单选题]为急诊患者开具处方,一般每张处方限量为( )。
3日用量
解析: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