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D

小脑梗死 脑梗死 脊髓梗死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题目:颈椎椎间孔注射并发症包括()

解析:经注射近期有一些令人担心的并发症。这些包括小脑梗死和脑梗死,SCI,梗死,大面积脑水肿,截瘫,闭塞后糖皮质激素颗粒沉积后出现视觉缺陷,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神经功能缺损,持久神经损伤,一过性四肢瘫痪,马尾神经综合征,硬膜下血肿,全麻后尝试硬膜外麻醉后意外注射造成截瘫。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疳证的临床特征有( )
  • 形体消瘦

    面黄发枯

    精神萎靡

    饮食异常

    大便不调


  • [单选题]既往健康的31岁女性前来内科医生就诊,主诉全身肌肉痛,右侧大腿最严重。疼痛从大腿后侧延伸至足底。伴有四肢进行性麻木和无力,行走困难及精细运动控制丧失,使日常活动例如进食产生困难。追问病史,患者3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以下最可能的诊断是()
  • 格林巴利综合征

  • 解析:患者症状最符合格林巴利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一般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的弥漫性肌肉或根性疼痛。大多数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72%)病程中出现过疼痛。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率1—1.5/10万,不存在年龄或性别倾向。在症状出现前1—3周,60%—70%病例曾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疾病。脑脊液分析显示压力正常,蛋白增多,未见细胞。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脱髓鞘,大部分患者都能痊愈。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脱髓鞘疾病,好发于年轻人。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症状为眼部主诉,大部分患者病程中均会出现。脊髓损伤会出现各种感觉运动的问题,包括无力,肌痉挛,反射亢进,膀胱功能障碍,感觉缺损,温热觉和本体感觉减退。大约20%的患者出现中枢性迟钝性疼痛。多发性硬化诊断主要通过MRI,伴有或者无脑脊液分析。虽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及无力,但是本病特点为身体残疾和心理疲劳>6月。除了一些报道,并无确切数据证明病毒感染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的联系。急性神经根病变最常见的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及感觉改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形式为远端对称的多发性神经病变。它主要表现为呈手套-袜子样分布的感觉障碍。因足部由身体最长的神经支配,所以常是最先受累的部位。糖尿病可能出现的其他神经病变,包括下肢近端运动神经病变,躯干神经病变,脑单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原因最可能与代谢及缺血性神经损伤相关。

  • [多选题]消渴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 肺痨

    中风

    水肿

    白内障、雀目、耳聋

    疮疖、痈疽


  • [多选题]下列脉象主病与痰饮有关是( )
  • 滑脉

    结脉

    弦脉

    促脉


  • [单选题]关于硬膜外隙的描述,错误的是
  • 下端终于第2骶椎高度

  • 解析:蛛网膜下腔止于第2骶椎水平,硬膜外腔尾端止于骶裂孔。

  • [单选题]正中神经阻、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的最常见并发症是
  • 出血、血肿及神经炎


  • [单选题]针灸对()没有治疗作用。
  • 白血病

  • 解析:在2002年,WHO总结和回顾了1999年的所有临床试验,决定四种明确的疾病可以用针灸治疗,分别是变态反应、痛经、胆绞痛、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其他通过对照试验证明针灸治疗有效的疾病。

  • [单选题]一位53岁男性患者,主诉足部疼痛(主要在足跟部,但也伴有扩散的足底症状),有夜间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伴有趾骨乏力(行走障碍)、感觉缺失以及感觉异常。进行系统病史及体格检查后,最可能的诊断是()
  • 踝管综合征

  • 解析:跗管位于内踝后下方。它的外侧是胫骨,内侧是屈肌支持带(足屈肌支持带)。跗管内有:胫神经,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肌腱,拇长屈肌肌腱,胫动脉和胫静脉。胫神经在跗管内或其远端分成内侧和外侧跖神经。跟骨分支起源不同,位于屈肌支持带的上面或者下面,支配足跟和跟骨的皮肤。最可能导致跗管综合征的原因是创伤(例如,骨折,踝关节脱位),以足部疼痛和感觉异常为特征,同时可能伴有感觉缺失和踝部Tinal征阳性。与腕管综合征相似,疼痛多在夜间发生。此外,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使疼痛加重。行军骨折是跖骨的应力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第二和第三跖骨。患者诉在活动或者运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局限在骨折部位。

  • [单选题]下消最显著的特征是( )
  • 尿多而混浊如膏


  • 推荐下载科目: 肿瘤内科(正高)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副高) 急救护理(副高) 口腔修复学主治医师(代码:356) 理化检验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3) 营养学中级职称(代码:382) 妇产科护理主管护师(代码:371) 临床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CT医师 畜牧兽医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51rsks.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