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DEF
便常规+OB 粪便细菌培养 难辨梭菌毒素A/B检测 结肠镜检查 结肠黏膜病理检查 血生化检查
题目:患者女,88岁,因腹泻、腹痛、发热3周入院。3周前开始出现腹泻,大便为黄稀糊状便,伴有黏液,无脓血,10余次/日,伴下腹部隐痛、发热,体温最高38.5℃,无里急后重感,无恶心、呕吐,无明显乏力、纳差,按“感染性腹泻”予左氧氟沙星及补液、肠道微生态制剂等治疗5天,症状无明显好转收入院。发病前3天曾因肺部感染于外院静滴“头孢唑肟”治疗5天,剂量不详。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病20年。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情况不详,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慢性腹泻史。入院查体:BP150/70mmHg,精神弱,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黏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心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软,下腹部压痛(+),以左下腹为著,无反跳痛,肝脾未及,墨菲征阴性,肠鸣音5~6次/分,双下肢轻度水肿。
解析:2.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发生于抗生素应用期间或停药后2周内的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肠道炎症,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严重者甚至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便常规检查无特异性,确诊依靠难辨梭菌毒素A/B检测阳性。如肠镜下表现为典型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着伪膜样分泌物,伴或不伴有黏膜溃疡、糜烂形成,病理检查示纤维素样渗出,则可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3.A图: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也称伪膜性肠炎,结肠镜特点为肠黏膜表面见多发的黄色半球状伪膜样斑块附着,可以有融合,病变间黏膜可以正常。B图:急性肠道感染性炎症,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重度水肿,表面见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见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生长。C图:血吸虫病,患者有非洲居住溪流游泳史,肠镜检查见散在的结肠黏膜下结节样黄白色隆起,表面黏膜正常,病理检查见血吸虫虫卵。D图:放射性肠炎,患者有盆腔肿瘤放疗史。E图:克罗恩病,可见较深的纵行溃疡形成,病变周围黏膜正常,病变分布呈跳跃性节段性。F图: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弥漫性全周性弥漫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颗粒样,表面见脓性分泌物附着,可有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病变间无正常黏膜。
4.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3版及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39版)对难辨梭菌治疗的建议首选药物为甲硝唑,次选药物为万古霉素口服。如果无效或有禁忌证,可以选择利福霉素口服。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关于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正确的是( )
过去称VOD(veno-occlusive disease)
肝窦内皮细胞损害导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脉高压,中央静脉等肝内小静脉内皮细胞也可同时受累,由于HSOS涵盖的肝脏血管病变范围较VOD更广、更准确,因此HSOS逐渐取代VOD这一名称
主要诱发药物为吡咯双烷类生物碱
抗肿瘤药及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抗代谢类药和烷化剂也是常见诱因
HSOS是骨髓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1.肝窦阻塞综合征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损害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脉高压。过去称VOD。A正确2。肝组织学的表现为肝组织淤血,肝窦扩张,尤其是肝小静脉壁增厚、纤维化、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这是该病的典型表现B正确。3. 摄入吡咯双烷类生物碱与器官移植是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两大常见原因。CDE正确。
[多选题]肝硬化门脉高压时,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是通过
胃左静脉
胃短静脉
附脐静脉
解析:其主要的侧支循环有以下几路:(1)在胃底部,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等与腔静脉系的肋间静脉、隔静脉、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吻合,形成食管下段与胃静脉曲张。这些曲张静脉由不结实的黏膜下层组织所支持,经常受到食物的摩擦和反流全食管酸性胃液的侵蚀、容易发生破裂而出血,严重者可以致死。传统以胃酸反流侵蚀食管黏膜和门静脉压力增高两种假说来解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压力增加、曲张静脉体积粗大、壁变薄均可使曲张静脉壁压力升高超过弹性限度而导致破裂出血。测定曲张静脉壁压力对预测静脉曲张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脐周围的皮下静脉在胎儿时期与脐静脉相通,出生后,脐静脉闭塞。在门静脉高压时由于脐静脉重新开放并扩大,脐周围和上腹部可见到皮下静脉曲张。(3)门静脉系的上痔静脉与肠静脉系中、下痔静脉吻合,形成痔核。(4)在所有腹腔器官与腹膜后组织接触或与腹壁粘着的部位,均有侧支循环的建立,包括肝至隔的脐旁静脉、脾肾韧带和网膜中的静脉、腰静脉或后腹壁静脉,以及剖腹术员瘢痕组织内形成的静脉等。故ABC正确。
[多选题]胃癌的癌前变化是指哪些情况
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
残胃炎
胃憩室
解析:胃癌的癌前变化是指哪些情况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憩室、残胃炎。故选:ABCD。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十宣穴主治病症的是( )
咽喉肿痛
[单选题]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
脏、腑和奇恒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