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提高药品的稳定性
题目:关于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叙述错误的是
解析: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发现药物新用途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故选D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长期应用可能引起角膜褐色微粒沉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胺碘酮
解析:胺碘酮期应用可能引起角膜褐色微粒沉着的抗心律失常,故选B
[多选题]一般空胶囊制备时常加入下列哪些物料
明胶
增塑剂
增稠剂
防腐剂
解析:空胶囊的组成:主要成型材料是明胶。为增加其坚韧性与可塑性,可加入适量的甘油、山梨醇、CMC-Na、HPC、油酸酰胺磺酸钠等;为减小其流动性、增加胶冻力,可加增稠剂琼脂等;对光敏感的药物,可加遮透剂二氧化钛(2%~3%);为增加美观,便于鉴别,可加入柠檬黄、胭脂红等食用染料做着色剂;为防止胶囊霉变,可加入防腐剂尼泊金等。必要时亦可加入芳香性矫味剂。
[多选题]烟酸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刺激胃肠道,加重溃疡
瘙痒及皮肤潮红
减少尿酸排泄,降低糖耐量而使尿酸增加,血糖增加
解析:烟酸(niacin)又名尼克酸、维生素PP或称抗癞皮病维生素,属B族维生素,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全部吡啶-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开始用药2周内,烟酸可引起较重的皮肤潮红或瘙痒反应,坚持几周后,多数患者这种反应可减轻,部分患者可因为不耐受而停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也可减轻此种反应。也可引起食欲缺乏、腹泻等胃肠功能障碍表现,部分患者可诱发或者加重溃疡病。可使患者糖耐量减低,使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或者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可使血尿酸增高,甚至出现痛风性关节炎,如出现上述改变,应停药。部分患者还有时也会产生心血管反应,严重的血管反应如发热感、头昏、头跳痛、眩晕、无力、晕厥,有时血压显著下降。可出现心律失常,多为房性的。神经系统可出现口面部麻刺感。消化系统包括胃灼热、呕吐、胃胀气、饥饿和腹泻,其中有一些症状反映肠道蠕动增强,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故选ABC
[多选题]关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受者体内存在抗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
超急性排斥反应往往发生于移植后最初24小时内
急性排斥反应往往在移植后数日出现
急性排斥反应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
解析:(1)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 抗原、ABO 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的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 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基因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的数周或数月后发生。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被排斥抑制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这种排斥反应可能由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HLA 分子的IgG 类抗体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 一般在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移植物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化。纤维化是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慢性结局。故选择ABCD。
[单选题]交界性肿瘤的特征是
界于良、恶性之间,切除后易复发
解析:交界性肿瘤的特征是界于良、恶性之间,切除后易复发,故选C
[多选题]合并用药的目的是
提高疗效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机体的耐受性
治疗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的多种疾病和症状
延缓病原菌所产生的耐药性
[单选题]不属于一线抗结核药的是
对氨基水杨酸
解析:抗结核一线药物有5种: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链霉素(SM.S)。异烟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毒性、末梢神经炎.利福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毒性、胃肠反应、痛风样关节炎.乙胺丁醇的不良反应为球后视神经炎,偶有过敏反应.链霉素的不良反应为听力损害及肾毒性。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属于一线抗结核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