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气管切开
题目:患者男性,38岁。头痛半年,用力时加重,多见于清晨及晚间,常伴有恶心,有时呕吐。经CT检查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增高,为行手术收入院。入院后第2天,因便秘、用力排便,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右侧肢体瘫痪,随即意识丧失。查体:BP 178/105mmHg,R 17次/分,P 54次/分,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解析: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对脑外科病人具有解除呼吸道梗阻,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气道内梗阻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
性能、作用
使用方法
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
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
并按规定定期监测
解析: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
[多选题]关于阿片类药物剂量滴定的TIME原则,叙述正确的有
绝大多数癌痛患者初次使用吗啡剂量为30~60mg
相当一部分癌痛患者需通过调整初次剂量方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阿片类镇痛药物剂量的调整没有极限,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只要镇痛效果大于不良反应,就可以加量
解析:阿片类药物剂量滴定采用TIME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初始剂量(titrate,T):绝大多数癌痛患者初次使用吗啡剂量为30~60mg,根据具体情况调节。速效吗啡给药方法为每4小时1次,每次5~10mg,建议用药时间为每日6:00,10:00,14:00,18:00,22:00。为了避免夜间用药不便,以及能够达到持续控制疼痛的效果,建议将末次用药增量50%~100%。吗啡控释制剂常规为每12小时给药1次,每次10~30mg。
②增加每日剂量(increase,I):临床试验显示,相当一部分癌痛患者需通过调整初始剂量方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若不能达到理想疗效,应根据需要每24小时调整1次。部分患者甚至需数天的调整才能达到稳定剂量。初始增加幅度可为前次剂量的50%~100%,之后应该为25%~33%。
③处理爆发痛(manage,M):爆发痛出现时应该使用速效吗啡来处理,剂量为前次用量的25%~33%。
④提高单次用药剂量(elevate,E):当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时,次日应该提高每日用药剂量,将前24h基础用药量加上处理爆发痛所用的剂量,分布到后24h的每次给药中去。通常,通过增加每次给药剂量而非给药频率来实现,尤其是控缓释制剂。
[单选题]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错误的是
患有乙型肝炎妇女的婴儿一定会得乙型肝炎
[单选题]以下情况不宜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是
胆囊结石继发胆管结石
解析:胆囊结石继发胆管结石需做胆道切开取石和胆道探查,不宜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方式。
[单选题]泌尿系统结核与非结核性感染共同的临床表现是
尿频、尿急、尿痛
解析:尿频、尿急、尿痛是泌尿系统结核与非结核性感染共同的临床表现;肾、膀胱结核是病灶在肾,症状在膀胱,表现有血尿、脓尿,午后潮热、盗汗,膀胱挛缩,而非结核性感染没有这些症状。
[多选题]术后疼痛的护理正确的是
妥善固定各类导管
指导患者在翻身、咳嗽时按压伤口部位
指导患者听音乐、数数字
在进行使疼痛加重的操作前适量使用止痛剂
减少切口张力和震动
解析: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便开始感到伤口疼痛,24小时内疼痛较为明显,24小时后逐渐减轻。小手术后可口服止痛剂。大手术后1~2日内按医嘱每间隔4~6小时肌内注射哌替啶。尽管术后疼痛被视为常见症状,但个体差异确实很大。首先,护士应对病人的疼痛作出正确评估,必须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等疼痛的观察指标,根据情况全面评价镇痛效果,以便作出适当调整。切不可机械执行医嘱,更不可让病人“忍受”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