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

题目:《中医药条例》的制定目的是

解析:《中医药条例》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   1.制定目的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应激的概念可理解为
  • 外界刺激和环境要求

  • 解析: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造成负担过重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

  • [单选题]关于针灸睛明穴的操作要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患者需睁目

  • 解析:睛明 定位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 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③心悸、怔忡。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者右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具宜细,消毒宜严。禁灸。

  • [单选题]黄疸病,鉴别湿邪为患与非湿邪为患的要点是
  • 小便利否

  •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 [单选题]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
  • 《针灸甲乙经》


  • [单选题]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
  • 曲池

  • 解析:曲池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操作 直刺0.5~1寸。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功能
  • 温煦作用


  • [单选题]参苏饮与败毒散二方组成中均不含有的药物是
  • 黄连、黄柏

  • 解析: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所致。   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臣以川芎,柴胡。佐以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药。此外,方中人参亦属佐药。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 紫苏叶 干葛 陈皮 半夏 姜汁 前胡 茯苓 桔梗 枳壳 木香 炙甘草 (生姜 枣)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虚人外感证候辨识   虚人外感: 恶寒,发热   憎寒壮热,脉浮而重取无力   --- 败毒散   咳痰,倦怠无力,舌苔白,脉弱 --- 参苏饮

  • [单选题]既能够治疗目赤翳障,又能够治疗皮肤湿疮的药物为
  • 炉甘石

  • 解析:炉甘石   功效: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使用注意:宜炮制后用。   硼砂   功效: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2012 2013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1.5~3g,入丸散用。

  • 推荐下载科目: 微生物检验技术(正高) 全科医学(副高) 中医妇科学(副高) 疾病控制(副高) 超声医学(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副高) 中药士(代码:102)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胸心外科) 住院医师规培(泌尿外科)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51rsks.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4